首頁 > 期刊 > 自然科學與工程技術 > 基礎科學 > 地球物理學 > 地球學報 > 內蒙古二連盆地中部古河道型鈾礦床中烴類流體特征與鈾成礦關系 【正文】
摘要:通過對二連盆地中部下白堊統賽漢組上段古河道型鈾礦床砂巖中的酸解烴特征進行分析,探討了酸解烴中烴類氣體組成特征、成因及來源,并結合該區鈾礦分布富集的地質特征初步探討了該區油氣與砂巖型鈾成礦關系。結果表明,賽漢組上段古河道砂體中CH4及C2+含量與鈾含量呈正比,且在氧化帶、氧化還原過渡帶和還原帶內烴類含量具明顯的分帶性。酸解烴氣體組成特征參數C1/ΣC、C1/C2+、C2/iC4、C2/C3、iC4/nC4、iC5/nC5、ln(C1/C2)、ln(C2/C3)表明,研究區賽漢組上段古河道砂體中的烴類氣為有機成因的油型氣,烴類氣主要處于成熟-高成熟階段,主要為原油伴生氣和原油裂解氣。根據研究區烴源巖地球化學特征及生排烴史分析認為,該區下白堊統賽漢組上段古河道型鈾礦床中烴類氣主要來源于下白堊統阿爾善組(K1ba)湖相腐泥型或偏腐泥型烴源巖,其次為騰一段(K1bt1)低熟-成熟階段的湖相烴源巖。研究區深大斷裂、不整合面、主砂體或裂隙是該區深部油氣向上逸散的主要通道,深大斷裂及不整合面附近應是該區砂巖型鈾礦找礦的重點方向;油氣在該區古河道砂巖型鈾成礦作用過程中具有吸附作用、還原作用和保礦作用,區內砂巖型鈾成礦期次、油氣聚散史明顯受控于晚白堊世末古新世期的反轉構造作用。
注:因版權方要求,不能公開全文,如需全文,請咨詢雜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