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期刊 > 人文社會科學 > 經濟與管理科學 > 農業經濟 > 新疆農墾經濟 > “U”形農業規模經濟性的成因:基于農業生產性服務差異化定價的解釋 【正文】
摘要:針對Foster和Rosenzweig關于"U"形農業規模經濟性①的理論建模,文章基于農業服務供給的擬約不完全和交易雙方的討價還價,構建了"U"形農業規模經濟性形成的理論模型,并通過比較中國與印度的經驗證據論證了理論邏輯。研究表明,促成"U"形農業規模經濟性形成的重要原因是服務供給的差異化定價。由于農業經營的不確定性,服務供給事先擬約的不完全造成市場化程度更低的服務(如整地)呈現本地供給價格更高的傾向。對于覓價、自給服務和自置裝備成本更高的小農戶,他們受到的價格歧視顯著大于規模經營戶。但是,中等規模經營戶自給服務的機會成本卻比小農戶更大,自置裝備又不具有規模經濟性,造成他們的服務議價能力最低。由此,文章從不同規模經營戶的討價還價能力差異解釋了"U"形農業規模經濟性的成因。文章表明,小農戶并非更能從農業分工中獲得改革紅利,關鍵是為小農戶提供更為廉價的"交易裝置",提高他們的議價能力,進而促進農業經營成本的下降。
注:因版權方要求,不能公開全文,如需全文,請咨詢雜志社
主管單位:新疆生產建設兵團;主辦單位:新疆生產建設兵團農墾經濟研究會;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發展和改革委員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