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期刊 > 自然科學與工程技術 > 醫藥衛生科技 > 醫藥衛生綜合 > 中華疝和腹壁外科 > 不同組織來源的生物補片修補腹壁肌部分層次缺損的研究 【正文】
摘要:目的探討不同組織來源的生物補片體內組織重塑的差異,并提供信息供臨床選擇生物補片時參考。方法選取健康SD大鼠,隨機分組,每組10處缺損,建腹壁肌部分層次缺損模型并以基底膜(basement membrane,BM)/小腸黏膜下層(small intestine submucosa,SIS)復合細胞外基質補片、SIS補片、真皮補片和心包補片修補,設立未修補組為空白對照。術后2、4、8、16周評價修復區血清腫發生、皺縮率、植入降解比例,取修復區組織做組織學切片分析補片內組織長入、新生血管化、周圍組織包裹情況。結果實驗期內,BM/SIS復合細胞外基質補片未發生血清腫,基本維持植入面積,術后4周再生高度有序的新生膠原替代缺損區域,術后8周補片降解。術后2周,SIS補片的血清腫發生率為65%,修復區早期大量炎性細胞浸潤,再生膠原組織有序性較差,術后8周補片降解,術后16周皺縮率為-52.0%±9.8%。50%的真皮補片細胞浸潤補片中央,完全降解。其余真皮補片出現纖維囊包裹,細胞僅浸潤交界區,修復區顯著擴張,實驗期內無降解。心包補片僅少量細胞浸潤交界區,無組織長入,術后16周皺縮率為-29.5%±14.0%,出現致密纖維囊包裹,實驗期內無降解。結論與SIS補片、心包補片和真皮補片相比,BM/SIS復合細胞外基質補片具備優異的組織修補和再生療效。
注:因版權方要求,不能公開全文,如需全文,請咨詢雜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