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v激情网-国产精品免费视频观看-红色一级毛片-久久综合网丁香五月-欧美亚洲一区二区在线观看-色情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學術刊物 生活雜志 SCI期刊 投稿指導 期刊服務 文秘服務 出版社 登錄/注冊 購物車(0)

首頁 > 精品范文 > 知識管理的理論

知識管理的理論精品(七篇)

時間:2023-09-18 17:06:45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知識管理的理論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知識管理的理論

篇(1)

一、知識與知識螺旋

知識是對原有信息進行有效積累、整理、推理、升華后可以有效提升人們認知能力、預見能力、分析問題及解決問題的能力的一種信息的集合。根據知識能否被清晰表述和有效轉移,可以分為顯性知識和隱性知識。顯性知識又稱編碼知識,指可以被清晰表述并進行傳播的知識。隱性知識是個人或組織在長期的實踐中積累所形成的不易用語言清晰表達的知識。顯性知識具有一定的公共屬性,而隱性知識公共性差。知識螺旋理論是由日本學者野中郁次郎(IkujurioNonaka)創立。該理論包括四種知識轉化模式:社會化模式,是隱性知識到隱性知識的轉化過程;外在化模式,是隱性知識到顯性知識轉化過程;結合化模式,是從顯性知識到顯性知識的轉化過程;內在化模式,是從顯性知識到新的隱性知識的知識創造過程,也是知識螺旋中承上啟下的關鍵環節。在整個螺旋體系中,各個環節相互作用、不斷螺旋,實現著知識的傳播、轉化、共享與創造。

二、知識螺旋理論在圖書館知識管理中的應用

(一)社會化模式的應用

社會化過程主要指隱性知識到隱性知識的轉化。對于圖書館來說,這個過程體現的較為明顯。首先,館員個體隱性知識到館員個體隱性知識轉移的個體學習模式。圖書館的館員之間的交流學習最為常見,因此,個體學習模式最為普遍。例如有經驗的館員將自己的工作心得與經驗傳授給自己帶的新館員,或者是館員主動觀察、學習其他優秀館員的工作方法,以此提升自身工作績效。其次,館員個體隱性知識到圖書館組織隱性知識的轉化。這里主要指那些資歷較老、經驗較為豐富的館員將自己的工作技能、工作訣竅和一些其他的工作方法與技巧傳遞給整個圖書館組織,從而現實圖書館隱性知識從個體到組織的轉移。再次是圖書館隱性知識從組織到個體的組織教育模式。該模式主要是圖書館館員明確、學習圖書館組織文化、組織理念以及組織的規章制度的過程。圖書館的文化理念、價值取向以及組織的規章制度是圖書館核心競爭力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圖書館知識管理中的重要因素。圖書館整體競爭力的提升首先要求組織內部形成統一、明確的價值理念與組織文化,這也是提升組織凝聚力與戰斗力的堅實基礎和有效手段。最后,圖書館隱性知識從組織到組織的轉移模式——組織交流模式。該模式大體有兩種,一是圖書館組織內部不同部門、不同科室之間的交流學習。由于各部門或科室從事圖書管理的不同環節,對館員自身知識構成、業務水平、技能技巧等方面要求所有不同,因此有必要加強部門或科室之間的交流溝通,盡可能減少由于知識構成等因素造成的管理環節上摩擦甚至脫節,以此提升圖書館知識管理效率。另一種組織交流模式為圖書館與圖書館之間的學習交流活動。總體看來,圖書館隱性知識到隱性知識的轉移滲透到圖書館知識管理的各個環節,其傳播速度與傳播效果直接影響到組織整體知識能力的提升速度與效果。因此,圖書館首先要重視社會化模式的應用,明確隱性知識轉移對組織生存與發展的重要性。同時,明晰組織隱性知識到隱性知識的轉移路徑與模式,采取針對性和有效性措施為組織隱性知識的轉移與轉化奠定一定的基礎。

(二)外在化模式的應用

外在化過程主要指隱性知識轉化為顯性知識的過程。這個過程在組織知識管理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也是組織隱性知識能否得以展現進而得以有效利用的前提和基礎。首先,對于個體層面而言,個體隱性知識到個體顯性知識的轉化主要體現在館員將個人工作經驗、心得進行總結并將其進行整理、記錄的過程。其次是館員個體隱性知識到圖書館顯性知識的轉化過程。該模式主要指圖書館專家將自身工作經驗與技能向整個組織進行傳授的過程。從而形成組織今后培養館員的方式、方法,將這種方式、方法制度化,形成顯性知識。再次是圖書館隱性知識到圖書館顯性知識的轉化過程。該過程主要是將圖書館組織內部的組織文化、價值理念、工作要求等內容制度化、系統化、文件化。以文件或規章制度的形式明確圖書館崇尚什么、推行什么、反對什么、禁止什么,為圖書館的健康發展奠定堅實的制度基礎。最后是圖書館隱性知識到館員顯性知識的轉化過程。該過程主要強調館員通過學習組織文化、組織理念等內容,為自身的言行舉止樹立符合組織文化的行動指南,并將這種行為習慣化進而在工作中表現出來。總體來看,圖書館隱性知識向顯性知識的轉化是圖書館將組織要求、組織文化、價值理念等內容明晰化、制度化、系統化的過程,該過程為圖書館知識管理以及組織競爭力的提升奠定了制度基礎。

(三)結合化模式的應用

結合化指顯性知識通過一定的路徑轉化為更為具體化、更為系統化的知識體系的過程。該轉化的目的是將組織知識進行條理化、層次化、系統化以更利于被組織成員學習與共享,這也是下一步組織進行知識創造的前提與基礎。首先是從館員顯性知識到館員顯性知識的轉化。這個過程在技術密集型環節較為突出,例如館員將信息編碼技術手把手傳授給新館員就屬于這一類型。其次是館員顯性知識到圖書館顯性知識的轉化。該過程主要體現在資深館員或是圖書館專家通過講座、會議等形式將自己儲備的圖書管理方面的知識與技能明了化地傳授給組織員工。而最終的講座報告以及各館員的學習心得就是整個轉化過程的顯性知識。這種從個體層面到組織層面的顯性知識的轉化是圖書館知識管理的重要組成部分。再次是組織層面上組織顯性知識到組織顯性知識的轉化。其中以圖書館組織內部的咨詢模式以及圖書館與圖書館之間的咨詢借鑒模式最為典型。最后是圖書館顯性知識到館員個體顯性知識的轉化。該轉化過程以館員培訓最為典型。每個圖書館都會有自己一套成型的員工培訓體系,通過各種培訓讓員工熟悉組織的技術標準、工作要求等內容,并在日常工作中付諸實踐。該過程中的各類培訓素材以及館員的學習筆記即為組織的顯性知識。總體看來,圖書館顯性知識到顯性知識的轉化主要突出了組織顯性知識的進一步傳播、進一步細化、一進步系統化的過程。目的在于將組織顯性知識進行有效的整合,為組織知識的傳播、共享、再造奠定有力基礎。

(四)內在化模式的應用

內在化指顯性知識在組織實踐中得以運用和發揮進而轉化為隱性知識的過程。對于圖書館而言,能否創造出更有價值的新知識、新技能是圖書館進一步發展最為核心的動力源泉。當新的知識出現后,又會通過社會化、外在化和結合化過程實現新知識的傳播、共享與利用,進而提升組織整體知識競爭力,實現組織知識的螺旋式上升。首先,館員顯性知識到館員隱性知識的轉換。館員以自身獨特的思維和學習方式觀察、效仿、學習其他館員的工作經驗與技巧,進而形成自身的隱性知識。而且有些館員還會在觀察、學習過程中對已有的顯性知識進行完善和改進最終形成新的知識,也就是所謂的知識再造。其次,館員顯性知識到圖書館隱性知識的轉換。一些資深圖書館專家將自己的知識在組織內進行交流時,組織成員學習這些知識都會經歷分析、思考、理解、接受、轉化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專家個體知識就上升為圖書館組織知識。同時,館員也會對組織的工作流程、工作方式、工作理念有自己的想法和建議,希望組織在某些方面進行完善和調整,而組織接受館員的建議也就意味著從館員顯性知識到組織隱性知識的轉化過程得以實現。再次是組織顯性知識到組織隱性知識的轉化。館員都會熟悉圖書館的組織文化、組織理念、工作制度等內容,并在日常工作中形成習慣,從而實現將組織顯性知識隱性化。最后,組織顯性知識到館員隱形知識的轉化。館員會深刻學習該圖書館的各類文件、會議精神、技術手冊和規章制度,并在日常工作中將這些顯性知識變通為自己的隱性知識。總體來看,圖書館顯性知識到隱性知識的轉變是組織進行知識再造的核心環節。一方面強調了組織知識的實踐與運用,另一方面突出了組織知識的創新和再造,而這兩點也是圖書館生存與發展的基礎。

三、結論

篇(2)

論文摘要:知識管理是當前一種新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方法,成為學術界和企業界研究的重要課題。文章對國內外學術界和企業界關于知識管理的理論研究和實踐研究進行了綜述和對比分析,發現國外對知識管理的研究已趨于和成熟,而國內對知識管理的認識和研究起步較晚,還處于起步和發展階段。

從人類社會開始,知識就隨著人類社會的演進而不斷積累。因此廣義地說,人類社會的發展史就是一部知識發展的歷史,一部知識管理的歷史。但是作為一種正規的商務實踐,知識從上世紀50~60年代才開始植根于受過教育的勞動力中。知識管理的本源可以追溯到上世紀50~60年代北美洲的商務實踐中。而中國對知識管理的認識和研究起步較晚。中國知識管理理論研究始于1998年。

一、國內外知識管理理論的演進

1.國外知識管理的發展狀況。知識管理作為人類的一個活動,早已存在,但是正式用“知識管理”這個詞來形容企業的知識活動過程,還得始于美國的管理大師彼得·F·德魯克。1959年,彼得·F·德魯克在其《明日的里程碑》(LandmarksofTomorrow)一書中創造了“知識工人”(knowledgeworker)這個新詞匯,他認為產業工人中出現了一種新型的勞動力階層,這些工人接受了大量的正規教育,具備獲得與應用理論和分析知識的能力。同時,德魯克在上世紀60年代還提出了知識經濟的萌芽階段。彼得·F·德魯克是公認的當代最偉大的管理宗師,也是最早提出知識社會和知識管理的人。

盡管上世紀50~60年代國外學者就已經提出“知識經濟”、“知識工人”等概念。但是國外對知識管理的深入研究和實踐,始于20世紀80年代后期。1989年美國成立了知識資產管理研究會,對知識管理專項進行深入研究;20世紀90年代初期,美國的一些咨詢公司知識非常密集,開展了卓有成效的內部知識管理活動。這一時期,國外學者寫了許多關于知識管理的論著。比如:日本的野中郁次郎(Nonaki,Ikujiro)發表了《知識創新型企業》。在該著作中,他指出:在一個“不確定”是唯一可確定之因素的經濟環境中,知識無疑是企業獲得持續競爭優勢的源泉。那個時期出現了世界上第一位知識主管(CKO),他就是雷夫·埃德文森(LeifEdvinsson),成為了總部在瑞典的Skandia公司的知識主管。雷夫·埃德文森成立了知識資本研究課題的權威領導,代表作有《發掘隱藏的智力,實現公司的真實價值》。

20世紀90年代中后期,管理界的精英們開始認識到知識是一個企業生存和發展的關鍵因素。創新很快被當作企業的一種核心競爭力。

2.國內知識管理的發展狀況。20世紀90年代末期,知識管理理念開始在中國傳播。從那時起國內對知識管理的研究和實踐發展迅速,知識管理成為國內企業家和學者關注的焦點。

樸素的知識管理階段:1997年兩會召開之前,兩會代表的桌前都收到了科技部的一個報告《知識經濟與中關村》。這份報告在當時引起了很大反響。從1995年開始,經過兩年的關于知識經濟的討論,在1997年的兩會上,關于知識經濟的探討直接引申到中關村關于風險投資、知識型企業、知識資產等中國實際問題的探討。在這些探討中,知識管理是其中的一個重要的內容,當時還是一種非常樸素的思想。

進入1999年,關于知識經濟的研究和實踐逐漸從宏觀層次轉向了微觀領域,學術界開始研究知識經濟的微觀基礎——企業知識管理等問題,企業界也在積極探索如何進行知識管理以面對知識經濟時代的挑戰和大好機遇。1999年,許多國外知識管理研究的著作被翻譯出版,國內不少學者也敏捷地投入該領域的研究,發表了一系列的學術文章。以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管理科學部將“企業知識管理問題研究”作為2000年鼓勵研究領域為標志,國內學術界關于知識管理的研究掀起一個,并將波及到企業界,引發一個企業知識管理實踐的。

長城企業戰略研究所所長王德祿在2003年中國知識管理理論與實踐專家研討會上提出了樸素的知識管理思想。其主要的含義是:在企業中,認為企業業務運作所發生的一切事情都是在處理、創造新的知識,知識無處不在。第二,知識能夠不斷的重用,而且在重用中創造新的知識。企業要不斷地提煉自己的知識,要不斷地推導積累的知識之間的關系,不斷地整理已有的知識,使得知識在重用中創新。樸素知識管理主要強調三個方面:組織分析、信息技術、人。

《IT經理世界》、計算機世界、《首席財務官》雜志、計算機世界網等媒體與國內知識管理領域的領頭羊深圳藍凌公司在京共同舉辦了“2005知識管理&創新高峰論壇”。本次論壇獨家推出了“2005中國知識管理調查報告”。該報告重點調查研究了中國企業知識管理的成熟度現狀分析以及中國知識管理調查趨勢的分析。報告顯示,從整體上來看,中國企業知識管理水平并不樂觀。“2005知識管理&創新高峰論壇”的召開成為中國知識管理發展歷史中一個里程碑,對知識管理應用和實踐將帶來巨大的推動作用。

在改革開放30年和中國知識管理10年的節點上,在全球面臨金融危機威脅的情況下,2008年中國知識管理論壇年度盛會的召開,將為中國企業的發展和轉型提供動力支持。會議探討了知識管理實施和戰略層面上的問題,并探討了知識管理的評估問題。

知識管理方面的論著大部分是國內學者翻譯國外知識管理研究學者的著作。國內學者比較有代表性的著作有:烏家培的《信息管理與知識管理》、王德襪的《知識管理:競爭力之源》以及王方華的《知識管理論》等。

二、國內外對知識管理的定義

1.國外關于知識管理含義的解釋。國外關于知識管理的含義有多種解釋。如:美國生產力與質量中心(APQC)認為:知識管理是以增強競爭力為目標的識別、獲取和利用知識的戰略和過程,這個動態過程的第一階段主要是創造、發現和收集公司內部的知識與技能,第二階段主要是共享和理解收集來的知識與技能以便利用,第三階段主要是修正這些知識和技能并將其運用于新的環境中。

Wiig認為:知識管理是有計劃地、詳盡地、慎重地對知識進行架構、更新以及應用,以將組織內部知識相關的效率以及知識資產的獲利最大化的過程。CarlFrappaolo認為:知識管理就是通過集體智慧的杠桿效益達到增強響應能力與創新能力的學科。

2.國內關于知識管理含義的解釋。國內關于知識管理的內涵有多種表述。王方華認為:企業知識管理是把知識作為最重要的資源,把知識和知識活動作為企業的財富和核心,對信息的獲取和傳播、知識的學習和運用、知識的創新和傳播、知識交換及企業內部知識的分享和共享的結構、知識水平的提高進行管理,發揮企業員工和集體的智慧,在知識創新中謀求生存和發展。江文年,楊建梅等認為:企業知識管理是企業管理中的一個系統體系,具體地說就是管理者通過創造一種協作和學習的環境,使得企業中的每位員工能夠方便和快速地獲取、共享、重復使用企業中的顯性和隱性知識,以形成個人知識和組織知識,并由此推動企業中知識的創造和傳播,在充分肯定知識對企業價值的基礎上,通過支持、激勵個人將知識應用、整合到企業產品和服務中去,最終提高企業的知識創新能力和核心競爭力。陳銳認為:知識管理是一種綜合了多學科知識與方法的,通過系統管理組織的知識資源來提高組織效率、反應能力、競爭能力、創新能力和資本價值的信息管理理論與方法,是人類信息管理活動迄今為止最高級的形式和最新的發展階段。

三、國內外知識管理會議

1.世界知識管理會議。20世紀90年代末,知識管理成為信息學家和管理學家共同關注的焦點。第一、二、三屆世界知識管理會議分別于1997年、1998年、1999年召開。第一次會議主要集中于技術問題;第二次會議則主要重視和強調管理問題;第三次年會的主題是:利用最佳的技術和管理使企業價值最大化,評估知識管理對組織的影響。

2.國內知識管理會議。在1997年的兩會上,國內學者和專家首次對知識經濟和知識管理進行了探討,當時還是一種非常樸素的思想。

2003年中國知識管理理論與實踐專家研討會勝利召開。研討會上專家們主要研討了知識管理的發展、知識管理的實踐及信息化等幾個方面的問題。“2005知識管理&創新高峰論壇”學者和企業家對國內企業知識管理的應用水平進行了探討。此次高峰論壇側重于研究國內知識管理在企業和經濟實體中的應用和實踐。

“2008知識管理實施論壇”于2008年5月23日在北京順利舉辦。論壇總結了中國知識管理十年的成敗得失。就知識管理實施的經驗、問題和未來的發展進行總結、展望,推動中國知識管理的實施。知識管理中心和中國人民大學信息資源管理學院主辦的“2008中國知識管理論壇”于2008年12月27日順利舉辦。會議主要探討中國知識管理的未來路徑和發展軌跡,涉及到知識管理戰略、知識管理實施、知識管理案例、知識管理評估等多個方面。

四、國內外知識管理研究述評

通過以上分析不難發現,國外的知識管理研究主要是在基于企業的生產實踐中不斷提煉出的。而國內的知識管理研究則更多的是在基于引進國外知識管理的相關研究。國外知識管理始于20世紀50~60年代,在20世紀80~90年代達到高峰,而中國則是在20世紀90年代末才開始關注和探索知識管理的理論與實踐。國外不僅學者非常重視知識管理的研究,而且很多企業已經付諸行動,并取得良好的效果。一些知名的大學和研究所都成立了知識管理研究機構。而中國的知識管理還停留在學術研究上,企業對知識管理的實踐少之又少。

在知識經濟時代,知識將取代傳統的土地、資本、勞動力等資源成為重要的生產資源,知識已經成為企業競爭力的主要源泉。從管理緯度來看,知識管理已經成為優化和提升企業管理的新的管理思想、管理工具。不論對知識經濟持何種態度,在管理領域中,知識已經成為企業競爭力的源泉。知識管理成為現代管理的主題,越來越多的人開始介入對知識和知識管理的研究,包括學者、專家、企業家等,為知識管理理論的發展和促進知識管理的具體實施作出積極的貢獻。

參考文獻:

1.[美]卡爾.弗萊保羅著.徐國強譯.知識管理[M].北京:華夏出版社,2004.1

2.彼得·F·德魯克.楊開峰等譯.知識管理[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哈佛商業評論》精粹譯叢),2004

3.陳銳.公司知識管理[M].太原:山西經濟出版社,2000

4.[美]卡爾·弗萊保羅.徐國強譯.知識管理[M].北京:華夏出版社,2004

篇(3)

一、國內外知識管理理論的演進

1.國外知識管理的發展狀況。知識管理作為人類的一個活動,早已存在,但是正式用“知識管理”這個詞來形容企業的知識活動過程,還得始于美國的管理大師彼得·F·德魯克。1959年,彼得·F·德魯克在其《明日的里程碑》(LandmarksofTomorrow)一書中創造了“知識工人”(knowledgeworker)這個新詞匯,他認為產業工人中出現了一種新型的勞動力階層,這些工人接受了大量的正規教育,具備獲得與應用理論和分析知識的能力。同時,德魯克在上世紀60年代還提出了知識經濟的萌芽階段。彼得·F·德魯克是公認的當代最偉大的管理宗師,也是最早提出知識社會和知識管理的人。

盡管上世紀50~60年代國外學者就已經提出“知識經濟”、“知識工人”等概念。但是國外對知識管理的深入研究和實踐,始于20世紀80年代后期。1989年美國成立了知識資產管理研究會,對知識管理專項進行深入研究;20世紀90年代初期,美國的一些咨詢公司知識非常密集,開展了卓有成效的內部知識管理活動。這一時期,國外學者寫了許多關于知識管理的論著。比如:日本的野中郁次郎(Nonaki,Ikujiro)發表了《知識創新型企業》。在該著作中,他指出:在一個“不確定”是唯一可確定之因素的經濟環境中,知識無疑是企業獲得持續競爭優勢的源泉。那個時期出現了世界上第一位知識主管(CKO),他就是雷夫·埃德文森(LeifEdvinsson),成為了總部在瑞典的Skandia公司的知識主管。雷夫·埃德文森成立了知識資本研究課題的權威領導,代表作有《發掘隱藏的智力,實現公司的真實價值》。

20世紀90年代中后期,管理界的精英們開始認識到知識是一個企業生存和發展的關鍵因素。創新很快被當作企業的一種核心競爭力。

2.國內知識管理的發展狀況。20世紀90年代末期,知識管理理念開始在中國傳播。從那時起國內對知識管理的研究和實踐發展迅速,知識管理成為國內企業家和學者關注的焦點。

樸素的知識管理階段:1997年兩會召開之前,兩會代表的桌前都收到了科技部的一個報告《知識經濟與中關村》。這份報告在當時引起了很大反響。從1995年開始,經過兩年的關于知識經濟的討論,在1997年的兩會上,關于知識經濟的探討直接引申到中關村關于風險投資、知識型企業、知識資產等中國實際問題的探討。在這些探討中,知識管理是其中的一個重要的內容,當時還是一種非常樸素的思想。

進入1999年,關于知識經濟的研究和實踐逐漸從宏觀層次轉向了微觀領域,學術界開始研究知識經濟的微觀基礎——企業知識管理等問題,企業界也在積極探索如何進行知識管理以面對知識經濟時代的挑戰和大好機遇。1999年,許多國外知識管理研究的著作被翻譯出版,國內不少學者也敏捷地投入該領域的研究,發表了一系列的學術文章。以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管理科學部將“企業知識管理問題研究”作為2000年鼓勵研究領域為標志,國內學術界關于知識管理的研究掀起一個,并將波及到企業界,引發一個企業知識管理實踐的。長城企業戰略研究所所長王德祿在2003年中國知識管理理論與實踐專家研討會上提出了樸素的知識管理思想。其主要的含義是:在企業中,認為企業業務運作所發生的一切事情都是在處理、創造新的知識,知識無處不在。第二,知識能夠不斷的重用,而且在重用中創造新的知識。企業要不斷地提煉自己的知識,要不斷地推導積累的知識之間的關系,不斷地整理已有的知識,使得知識在重用中創新。樸素知識管理主要強調三個方面:組織分析、信息技術、人。

《IT經理世界》、計算機世界、《首席財務官》雜志、計算機世界網等媒體與國內知識管理領域的領頭羊深圳藍凌公司在京共同舉辦了“20**知識管理&創新高峰論壇”。本次論壇獨家推出了“20**中國知識管理調查報告”。該報告重點調查研究了中國企業知識管理的成熟度現狀分析以及中國知識管理調查趨勢的分析。報告顯示,從整體上來看,中國企業知識管理水平并不樂觀。“20**知識管理&創新高峰論壇”的召開成為中國知識管理發展歷史中一個里程碑,對知識管理應用和實踐將帶來巨大的推動作用。

在改革開放30年和中國知識管理10年的節點上,在全球面臨金融危機威脅的情況下,2008年中國知識管理論壇年度盛會的召開,將為中國企業的發展和轉型提供動力支持。會議探討了知識管理實施和戰略層面上的問題,并探討了知識管理的評估問題。

知識管理方面的論著大部分是國內學者翻譯國外知識管理研究學者的著作。國內學者比較有代表性的著作有:烏家培的《信息管理與知識管理》、王德襪的《知識管理:競爭力之源》以及王方華的《知識管理論》等。

二、國內外對知識管理的定義

1.國外關于知識管理含義的解釋。國外關于知識管理的含義有多種解釋。如:美國生產力與質量中心(APQC)認為:知識管理是以增強競爭力為目標的識別、獲取和利用知識的戰略和過程,這個動態過程的第一階段主要是創造、發現和收集公司內部的知識與技能,第二階段主要是共享和理解收集來的知識與技能以便利用,第三階段主要是修正這些知識和技能并將其運用于新的環境中。

Wiig認為:知識管理是有計劃地、詳盡地、慎重地對知識進行架構、更新以及應用,以將組織內部知識相關的效率以及知識資產的獲利最大化的過程。CarlFrappaolo認為:知識管理就是通過集體智慧的杠桿效益達到增強響應能力與創新能力的學科。

2.國內關于知識管理含義的解釋。國內關于知識管理的內涵有多種表述。王方華認為:企業知識管理是把知識作為最重要的資源,把知識和知識活動作為企業的財富和核心,對信息的獲取和傳播、知識的學習和運用、知識的創新和傳播、知識交換及企業內部知識的分享和共享的結構、知識水平的提高進行管理,發揮企業員工和集體的智慧,在知識創新中謀求生存和發展。江文年,楊建梅等認為:企業知識管理是企業管理中的一個系統體系,具體地說就是管理者通過創造一種協作和學習的環境,使得企業中的每位員工能夠方便和快速地獲取、共享、重復使用企業中的顯性和隱性知識,以形成個人知識和組織知識,并由此推動企業中知識的創造和傳播,在充分肯定知識對企業價值的基礎上,通過支持、激勵個人將知識應用、整合到企業產品和服務中去,最終提高企業的知識創新能力和核心競爭力。陳銳認為:知識管理是一種綜合了多學科知識與方法的,通過系統管理組織的知識資源來提高組織效率、反應能力、競爭能力、創新能力和資本價值的信息管理理論與方法,是人類信息管理活動迄今為止最高級的形式和最新的發展階段。

三、國內外知識管理會議

1.世界知識管理會議。20世紀90年代末,知識管理成為信息學家和管理學家共同關注的焦點。第一、二、三屆世界知識管理會議分別于1997年、1998年、1999年召開。第一次會議主要集中于技術問題;第二次會議則主要重視和強調管理問題;第三次年會的主題是:利用最佳的技術和管理使企業價值最大化,評估知識管理對組織的影響。

2.國內知識管理會議。在1997年的兩會上,國內學者和專家首次對知識經濟和知識管理進行了探討,當時還是一種非常樸素的思想。

2003年中國知識管理理論與實踐專家研討會勝利召開。研討會上專家們主要研討了知識管理的發展、知識管理的實踐及信息化等幾個方面的問題。“20**知識管理&創新高峰論壇”學者和企業家對國內企業知識管理的應用水平進行了探討。此次高峰論壇側重于研究國內知識管理在企業和經濟實體中的應用和實踐。長城企業戰略研究所所長王德祿在2003年中國知識管理理論與實踐專家研討會上提出了樸素的知識管理思想。其主要的含義是:在企業中,認為企業業務運作所發生的一切事情都是在處理、創造新的知識,知識無處不在。第二,知識能夠不斷的重用,而且在重用中創造新的知識。企業要不斷地提煉自己的知識,要不斷地推導積累的知識之間的關系,不斷地整理已有的知識,使得知識在重用中創新。樸素知識管理主要強調三個方面:組織分析、信息技術、人。

《IT經理世界》、計算機世界、《首席財務官》雜志、計算機世界網等媒體與國內知識管理領域的領頭羊深圳藍凌公司在京共同舉辦了“20**知識管理&創新高峰論壇”。本次論壇獨家推出了“20**中國知識管理調查報告”。該報告重點調查研究了中國企業知識管理的成熟度現狀分析以及中國知識管理調查趨勢的分析。報告顯示,從整體上來看,中國企業知識管理水平并不樂觀。“20**知識管理&創新高峰論壇”的召開成為中國知識管理發展歷史中一個里程碑,對知識管理應用和實踐將帶來巨大的推動作用。

在改革開放30年和中國知識管理10年的節點上,在全球面臨金融危機威脅的情況下,2008年中國知識管理論壇年度盛會的召開,將為中國企業的發展和轉型提供動力支持。會議探討了知識管理實施和戰略層面上的問題,并探討了知識管理的評估問題。

知識管理方面的論著大部分是國內學者翻譯國外知識管理研究學者的著作。國內學者比較有代表性的著作有:烏家培的《信息管理與知識管理》、王德襪的《知識管理:競爭力之源》以及王方華的《知識管理論》等。

二、國內外對知識管理的定義

1.國外關于知識管理含義的解釋。國外關于知識管理的含義有多種解釋。如:美國生產力與質量中心(APQC)認為:知識管理是以增強競爭力為目標的識別、獲取和利用知識的戰略和過程,這個動態過程的第一階段主要是創造、發現和收集公司內部的知識與技能,第二階段主要是共享和理解收集來的知識與技能以便利用,第三階段主要是修正這些知識和技能并將其運用于新的環境中。

Wiig認為:知識管理是有計劃地、詳盡地、慎重地對知識進行架構、更新以及應用,以將組織內部知識相關的效率以及知識資產的獲利最大化的過程。CarlFrappaolo認為:知識管理就是通過集體智慧的杠桿效益達到增強響應能力與創新能力的學科。

2.國內關于知識管理含義的解釋。國內關于知識管理的內涵有多種表述。王方華認為:企業知識管理是把知識作為最重要的資源,把知識和知識活動作為企業的財富和核心,對信息的獲取和傳播、知識的學習和運用、知識的創新和傳播、知識交換及企業內部知識的分享和共享的結構、知識水平的提高進行管理,發揮企業員工和集體的智慧,在知識創新中謀求生存和發展。江文年,楊建梅等認為:企業知識管理是企業管理中的一個系統體系,具體地說就是管理者通過創造一種協作和學習的環境,使得企業中的每位員工能夠方便和快速地獲取、共享、重復使用企業中的顯性和隱性知識,以形成個人知識和組織知識,并由此推動企業中知識的創造和傳播,在充分肯定知識對企業價值的基礎上,通過支持、激勵個人將知識應用、整合到企業產品和服務中去,最終提高企業的知識創新能力和核心競爭力。陳銳認為:知識管理是一種綜合了多學科知識與方法的,通過系統管理組織的知識資源來提高組織效率、反應能力、競爭能力、創新能力和資本價值的信息管理理論與方法,是人類信息管理活動迄今為止最高級的形式和最新的發展階段。

三、國內外知識管理會議

1.世界知識管理會議。20世紀90年代末,知識管理成為信息學家和管理學家共同關注的焦點。第一、二、三屆世界知識管理會議分別于1997年、1998年、1999年召開。第一次會議主要集中于技術問題;第二次會議則主要重視和強調管理問題;第三次年會的主題是:利用最佳的技術和管理使企業價值最大化,評估知識管理對組織的影響。

2.國內知識管理會議。在1997年的兩會上,國內學者和專家首次對知識經濟和知識管理進行了探討,當時還是一種非常樸素的思想。

2003年中國知識管理理論與實踐專家研討會勝利召開。研討會上專家們主要研討了知識管理的發展、知識管理的實踐及信息化等幾個方面的問題。“20**知識管理&創新高峰論壇”學者和企業家對國內企業知識管理的應用水平進行了探討。此次高峰論壇側重于研究國內知識管理在企業和經濟實體中的應用和實踐。

篇(4)

多明尼克大學布倫南商學院(BrennanSchoolofBusiness,DominiqueUniversity)和圖書情報學院(SchoolofLibraryandInformation,Do-miniqueUniversity)都有開設知識管理的相關課程,兩個學院還聯合設立了工商管理圖書情報雙學位碩士[4],其目的是為大型圖書館和信息中心培養管理者。雙學位碩士課程里包含有知識管理,旨在傳授盈利和非盈利性組織的知識管理理論和知識基礎,討論知識資產對組織的價值,研究知識獲取、評估、評價、管理、組織和傳播的分析工具和技術,本課程還要求分析一個商業案例,并且要求學生進行知識管理項目設計和實施的演講,以獲得實踐和經驗。另外,多明尼克大學還開設有一個知識管理證書的認證課程[5]又稱學士后課程(postbaccalaureate)。目的是為給有意從事知識管理者一個知識管理的教育背景,故擁有任何專業學士學位證書者都可以申請該認證課程。其課程體系包括:信息政策、組織分析、知識管理、競爭情報工具和技術。

2馬里蘭大學

馬里蘭大學羅伯特.史密斯商學院(RobertSmithSchoolofBusiness,UniversityofMar-yland)的工商管理專業開設有知識管理和全球商務與知識管理研究選修系列課程[6]。馬里蘭大學信息研究學院是ischools的成員之一,也開設有知識管理課程[7]。這門課程教學目標是讓學生熟悉知識管理的理論、實踐和工具技術,幫助學生在盈利或非盈利性組織的信息部門中工作。為了能管理組織的智力資本,學生還需學習如何決定組織的基礎架構,具體學習內容包括:知識管理,學習型組織,知識資本和相關術語;知識管理的歷史、概念和成功的知識管理系統;為了培養學生的知識管理分析能力,且以研討會的形式進行課程。

3澳新及港臺地區高校知識管理教育現狀與分析

3.1澳大利亞和新加坡高校知識管理教育現狀

所調查的3所澳大利亞大學都開設有知識管理的課程。其中莫納什大學信息技術學院知識管理專業設有知識管理的選修課程,信息和知識管理碩士文憑項目開設了全面的知識管理課程。南威爾士大學的法學院開設了法律服務中的知識管理,信息系統、技術與管理學院開設了知識系統與技術。悉尼科技大學信息學院設有信息與知識管理的碩士學位課程。而2所新加坡高校都開設有知識管理的課程,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還開設有知識管理碩士專業。具體見表4所示。(1)莫納什大學。莫納什大學(MonashUniversi-ty)信息和知識管理碩士學位(GraduateDiploma)[8]招收一年全日制或兩年在職學生,且只招收已經擁有信息和知識管理對應專業的初級資格證書的學生。通過專業課程的學習,使學生了解信息技術相關概念和知識管理理論,并更深一步學習信息和知識管理領域中的一個或多個方面(例如圖書管理,檔案管理,檔案科學,信息架構,知識管理)。課程目標包括:掌握信息和知識管理以及信息技術領域的基本理論,認識和理解在信息技術領域的技術使學生能更好的適應信息技術領域的持續變革,借助專業實踐環節培養學生對于信息和知識管理的深層理解,提供符合澳大利亞圖書館和信息協會(ALIA)和澳大利亞檔案管理協會(ASA)需求的信息和知識管理知識和技術。(2)南洋理工大學。南洋理工大學計算機學院(SchoolofComputerScience,NanyangTechnologicalUniversity)在碩士階段開設有知識管理專業[9]。通過研究分析知識管理的文獻和課程可以發現管理、技術和信息是知識管理的三個基礎學科,而知識管理的專業學習中這三個核心主題領域的覆蓋率存在著普遍差異。但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有著超過其他知識管理專業的獨特優勢,因為通信與信息學院還有兩個與信息研究相關的碩士專業:信息研究和信息系統,可以有效地支持知識管理的技術與信息需求。該專業把這三個基礎學科(管理、技術和信息)并重,并把它們看作知識管理的三大支柱學科。學生可以選擇通過課程和論文或者只通過課程來完成學業。選擇課程和論文模式的學生要修習3門核心課程,6門選修課程并提交論文;選擇只修習課程的學生要修習3門核心課程,8門選修課程。

3.2中國臺灣和中國香港地區高校知識管理教育現狀

中國臺灣地區在被調查的6所大學中有4所開設有知識管理課程。成功大學在本科和碩士階段都開設有知識管理課程,其中工學院為工程科學系在職碩士班開設有知識管理的課程,管理學院在本科的企業管理、資訊管理和國際工商管理專業開設有知識管理課程,并為管理學院博士開設有一門知識管理開放課程,為知識管理教育提供了新途徑。臺灣大學管理學院為資訊管理系和商學研究所的碩士和博士開設有知識管理相關課程,該校的圖書信息學系開設有知識管理學程,系統教授知識管理的相關知識。臺灣義守大學的管理學院也在本、碩、博三個階段開設有知識管理課程,另外電機資訊學院資訊管理與醫學院的醫學管理專業在本科和碩士階段開設有知識管理課程。臺灣政治大學管理學院在碩士和博士階段為咨詢科學系的學生開設有知識管理相關課程。中國香港地區有2所高校開設有知識管理相關課程。其中香港城市大學的信息系統學院為商務資訊系的碩士生開設有知識管理課程,同時還設立有電子商務及知識管理碩士學位,該碩士學位針對有本科學歷證書且有一定工作經驗的商務人士開設旨在培養有電子商務和知識管理知識的管理者、專業人士和企業家。香港理工大學工業及系統工程學系在碩士階段開設有知識管理課程并設立相應的知識管理碩士學位。具體見表5所示。(1)臺灣大學。臺灣大學的管理學院和圖書信息學系都在研究生階段開設有知識管理的課程。其中管理學院的資訊管理專業開設有知識管理,商學研究所開設有知識管理與服務創新課程,圖書信息學系開設有知識管理學程。資訊管理專業的知識管理[10]旨在給學生一個關于知識管理及實踐的綜合視角,包括概念、理論和知識管理的技術,開發知識管理方案的流程和策略,知識管理相關的組織,管理和行為學知識。并要求學生參與一個知識管理相關的小組項目,以完成從理論到實踐的學習環節。圖書資訊學系開設的知識管理學程源自于英國,是學校為了幫助特定群體的學生達到特定學習主題所規劃的學習經驗總和,并且透過規劃必修、選修科目及修課流程來達到學程教學目標[11]。(2)香港理工大學。香港理工大學工業及系統工程學系在知識管理教學、研究和推動其應用方面設置靈活,開設有香港及全國唯一的知識管理碩士學位[12]。其課程目標是讓學生擁有均衡的知識管理領域知識,使其對知識管理的工具、方法和設計與實現有深入了解,并熟悉知識管理領域的最新熱門話題。該學科畢業生在獲得一定的工作經驗后可以做首席知識官、首席學習官、創新經理、知識管理員和各種顧問等,或在組織和公司從事知識審計和實施知識管理項目。為了給學生最大的便利,該專業采用兩種模式,學生選擇其一修完30學分即可順利得到學位。模式一要求學員修完10門課程,包含5門知識管理必修課,至少三門專業核心課程,和至少兩門選修課;模式二要求學員完成7門課程,包括5門必修課,至少一門專業核心課程和一門選修課程,另外還要完成學位論文。

4中國大陸地區高校知識管理教育現狀與分析

在對于中國大陸高校的調查后發現,很多高校課程信息化建設還不夠全面或不夠公開,甚至是信息更新不及時,導致調查不夠準確詳細,只有少部分學校在其網站對本校的部分精品課程給出了較為詳細的課程大綱。在通過電話或郵件等方式聯系后,綜合得到中國大陸開設過知識管理課程的情況如表6所示。(1)北京大學。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的知識管理課程全部開設在研究生階段[13]。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以授課、課題研究與課堂討論相結合的教學方式為普通在校研究生和MBA學生開設知識管理課程。課程從知識管理與職業生涯設計、資源層面的知識管理、組織層面的知識管理、知識管理戰略設計這四個角度設計課程內容,其知識點主要包括:認知模式和自我知識構成診斷、知識社區與團隊寫作、知識創新與組織文化、知識和能力的價值鏈分析等。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為管理科學與工程的研究生(博士和碩士)開設有知識與創新管理課程。采取課程講授、案例教學與學生參與相結合的教學方式,從知識與創新管理的概念、理論研究和實踐三個維度,闡釋知識和創新管理的系統研究成果,并以知識與創新管理的前沿問題為核心,引導同學通過案例研究,發現知識與創新管理的真諦。課程以三個案例和一個測試為核心,重點講述知識管理的戰略選擇和創新的機制與方法。具體內容包括:創新類型與競爭優勢;創新思維與創新環境;創新體系與創新架構;創新過程管理:從創意到財富;創新范圍:從產品創新到商業模式創新;知識管理戰略:從模仿到超越;隱性知識與顯性知識的轉化;信息技術驅動的管理創新;組織學習與創新;知識與創新團隊的管理。(2)武漢大學。武漢大學信息管理學院作為國內圖書情報教育的先驅者,提供從本科到博士多層次、全方位的知識管理教育[14]。表7為武漢大學信息管理學院知識管理課程概覽。對于本科生階段的知識管理教育,學院為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和檔案學專業學生開設了“知識管理”選修課,由不同教師任教,教材選用邱均平教授所著《知識管理學概論》[17],參考張潤彤、柯平、董金祥等所著教材[18-20]。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專業的知識管理課程旨在培養學生掌握知識管理的基礎理論、方法和應用工具,學會運用理論方法與工具來分析和解決知識管理領域中的實際問題,為今后的工作和研究打下應有的基礎。創造性地從理論、方法和應用三個視角全方位地構建了知識管理學的學科體系。在碩士階段,管理科學與工程專業開設有知識管理與商務智能研究方向,情報學開設有知識管理與信息管理研究方向,檔案學開設有知識管理與數字檔案研究方向,信息資源管理專業開設了知識管理與知識科學研究方向。博士階段設立有知識管理、信息管理與知識管理以及知識管理與競爭情報研究方向,研究知識管理的理論方法與技術、知識管理流程和實施步驟、公司再造、業務流程重組等,并開設多門知識管理相關學位課程如知識管理與數據挖掘、知識管理與科學研究。

5國內外知識管理高等教育對我國大陸的啟示

我國于2009年和2010年相繼頒布了六項知識組織相關國家標準[15],充分體現了國家對知識管理的高度重視,知識管理教育和研究的蓬勃發展也是可以預見的。然而從上述分析可以看出我國大陸地區知識管理教育雖取得豐碩成果但仍有很多不足,對比國外及港臺地區知識管理教育,給我國大陸知識管理教育的啟示如下:

(1)盡快制定完善的知識管理學科體系,及早設置知識管理專業。國外和港臺地區的多所高校在碩士研究生層次已經設立了獨立的知識管理專業;英國南安普頓大學的管理學院設立了知識與信息系統管理專業;臺灣大學也開設了知識管理學程等等,這些知識管理專業擁有更大的自,能更好的根據自身需要形成合理的課程體系,達到知識管理的教學目標。目前我國大陸地區的知識管理教育通常是依附于其他專業下,作為一個研究方向或僅是一門課程,不存在獨立的知識管理專業,這是制約我國大陸地區知識管理教育發展的重要原因。構建一個具有一般指導意義、完整、全面、系統的知識管理學理論體系,對促進各個學科領域的知識管理實踐活動的快速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學科意義和價值[21]。

(2)完善知識管理在高等教育中的培養層次,豐富知識管理的教育形式。國外和港臺知識管理的高等教育覆蓋了本科、碩士、博士三個層次,而且知識管理教育形式豐富,形成了以正規教育為基礎,遠程教育、證書教育等多種教育形式為輔的多元化的知識管理教育。完備的高等教育培養層次使國外及港臺地區的知識管理教育形成了合理的格局,多元化的知識管理教育彌補了正規教育的不足[22],利用網絡等現代信息技術開展知識管理教育,使得知識管理教育突破了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增強了知識管理學科的活力,促進了知識管理的良性發展。我國大陸地區的知識管理教育大部分集中在碩士層次,在承擔培養大批次優質人才的本科階段只有極少機構開設了知識管理課程。且教學形式上大都局限于傳統正規教育模式,只有清華大學的總裁培訓班開設了知識管理的培訓課程。但這并不能完全滿足社會對于知識管理專業人才的需求,不利于為碩士和博士層次的知識管理教育提供充足的人才儲備,也不利于知識管理教育的快速發展。因此,應該完善知識管理教育在我國大陸高等教育中的培養層次。

(3)依托相關學科,發展知識管理教育。國外及港臺地區的知識管理高等教育分布在信息科學、管理類、計算機科學、圖書情報科學等多個學科,很多高校在不同的學院,不同專業下同時開設了多門知識管理課程,如臺灣大學在圖書信息學系開設了知識管理學程,又在管理學院開設了知識管理、知識管理與創新服務課程,這些課程與所在學科相聯系,使得知識管理課程的內容豐富,滿足了社會對不同方向知識管理人才的需求,也是這些學科自身發展和融合的需要[23]。我國大陸地區知識管理還沒有形成單獨的學科專業,知識管理高等教育現階段也處于依附其他學科的教育形式,但僅出現在管理學院和圖書情報學院,鮮有其他學院開設知識管理的相關課程。而這些學院中的知識管理課程數量少,基礎薄弱,往往只能傳授知識管理的基本理論。我國要發展知識管理教育首先要在相關學科中根據本學科與知識管理的聯系廣泛開設知識管理相關課程,與其他學科融合,形成一個知識管理的就業方向,擴大知識管理的影響力,夯實知識管理的專業化基礎。

篇(5)

從二十世紀九十年代開始,人們將知識管理作為一個專門的領域進行研究。之后,知識管理領域的研究將關注點聚焦于組織層面的知識管理問題。不過從一開始,一些學者就指出,大部分的組織知識都存在于員工個人的頭腦中(Davenport和Prusak,1998)。學者們認為,組織如果把花費在流程和技術上的時間和資金轉移到挖掘員工潛在能力,那么通過個人知識管理可以發掘出真正的價值所在,由此,知識員工的個人知識管理逐步得到更多的重視。目前關于知識員工的個人知識管理研究的重點是如何發掘和利用知識員工個人的知識,方式包括使個人知識顯性化、將個人知識融入組織的知識管理系統或者鼓勵員工在各種場合分享他們擁有的知識等,但是他們同時發現一個問題,就是員工可能會沒有動力和意愿去分享他們所掌握的知識。早期的個人知識管理主要不是研究知識員工的個人知識管理,而是研究如何幫助大學生發展信息技能,運用技術組織以及使用信息Frand和Hixon(1999)、Avery(2001)。個人信息管理是個人知識管理的一個重要的來源,個人信息管理源于圖書館和信息管理、個人生產率工具和軟件等。個人信息管理和早期的知識管理是為了適應技術革命以及解決信息超載問題。現在,更多的領域和學科開始關注個人知識管理,從最初的對大學生個人知識管理的研究轉移到對組織中的知識員工的個人知識管理的深入研究,并將其由最初只關注信息技術拓展到了對于發展個人知識管理技能、態度等,這些有助于形成更有效的認知、溝通、合作、創造力、解決問題能力、領導力、終身學習、社交網絡等。鑒于知識員工的重要價值以及個人知識管理對于知識員工和組織的重要性,知識員工的個人知識管理近年來受到越來越多的重視。

二、知識員工的個人知識管理研究的不足

繼組織知識管理研究領域獲得蓬勃發展之后,知識員工個人知識管理研究經過近二十年的發展,已經初步形成了自己的理論體系和研究熱點,學者們對知識員工的個人知識管理的內容、流程、作用、方法、原則、技能等方面也都有相應的研究,并且出現了越來越多的實證研究,這些理論和實證研究將研究推向了深入發展。同時,研究中存在的不足也是較為明顯的。首先,研究群體不夠豐富。知識員工的個人知識管理滲透于現在所有的知識工作中,但是目前,學者們研究比較多的是教師、圖書館員等,而對于企業中大量的知識員工并沒有太多的研究,企業知識員工的個人知識管理對于提高企業效率,增強其競爭力起著非常關鍵的作用,因此這是現有研究中的一個缺陷。第二,缺少對于知識員工個人知識管理的影響因素的系統性的研究。影響個人知識管理的因素很多,但是目前研究中欠缺對于影響個人知識管理能力的系統性的研究。第三,是實證研究的缺乏。目前,對于知識員工個人知識管理方面的研究大部分都是理論方面的,實證研究較少,在知識員工個人知識管理的影響機理、與組織知識管理的關系、與組織績效的關系等許多方面都缺乏相應的實證研究。

三、知識員工的個人知識管理研究的發展趨勢

對于知識員工個人知識管理研究的發展趨勢,本文認為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知識員工的個人知識管理的理論體系將更加豐富和深入

個人知識管理研究最初來自于對大學生群體的個人知識管理的技術的研究,經過發展,逐漸上升到更深更廣的理論研究,包括對個人知識管理的內容、原則、流程、個人隱性知識顯性化等問題的研究。但是目前對于知識員工個人知識管理的理論體系還不夠豐富,與其他領域進行融合的研究還不夠。因此今后,知識員工個人知識管理的理論體系將更加豐富和深入,與其他領域融合的研究也將更多的出現,從而使得人們對于知識員工個人知識管理的認知和應用更加的深入。

(二)從最初的對大學生、教師的知識管理研究擴展到企業知識型員工的個人知識管理研究

最初對個人知識管理的研究來自于對大學生人群的相關發現,在對教師、大學生、圖書館員等具體人群的個人知識管理進行較多的分析和研究之后,人們將研究目標擴展到了企業中的知識員工。一些關于企業中的管理人員的個人知識管理研究已經出現,但是數量較少。隨著人們對于員工個人的知識管理重要性認識的加深,以后關于企業知識員工的個人知識管理的研究在數量上會更多,在質量上也會更加精細化。針對不同類型的知識員工,其個人知識管理的重點、方法、工具是有所區別的,因此在未來應該會出現關于不同行業、不同組織類型的知識員工的個人知識管理理論研究。

(三)知識員工的個人知識管理對于組織的作用將進一步被挖掘

對個人知識管理作為一個領域進行專門的研究才短短二十年,之前的研究都聚焦于組織的知識管理。因此,作為一門較新的理論,對其作用和規律的把握和認識還比較粗淺。掌握知識的個人始終是創造組織財富的源泉,目前關于知識員工的個人知識管理與組織知識管理的關系,尤其是與組織績效的關系的研究數量不多,在深度方面更是欠缺。國內僅有少量文獻對個人知識管理與組織創新、組織績效的關系進行了研究。從實際操作中來看,個人知識管理能力的提高對于組織創新、組織績效的作用不可忽視,起著非常關鍵的作用。相信在未來,個人知識管理與組織知識管理的互動以及其對于組織績效作用的研究將更為豐富,關于這些作用的影響機制和路徑都將成為以后研究的重點。

(四)知識員工的個人知識管理將進一步與最新的信息技術發展相融合

縱觀個人知識管理理論發展的歷程,研究者們將blog、wiki、SNS等技術都融入了個人知識管理中。有學者的提出了將“云計算”技術融入個人知識管理中。已有研究將混搭社會性軟件引入知識員工個人知識管理領域,提出基于混搭社會性軟件的網絡學習者的個人知識管理模型。混搭社會性軟件包括社會性書簽、即時通訊、社會性網絡服務、微博和博客等。對于Web2.0與個人知識管理的研究已經非常豐富,現在開始轉向Web3.0與個人知識管理進行融合的研究。一些學者提出了基于Web3.0的個人知識管理平臺建設等問題。Web3.0是互聯網第三代的簡稱,與第二代相比,Web3.0更加融合個性化的信息、更注重跨平臺和跨語言的信息交互、信息搜索更為精準和智能化、服務更加整合化和高效。從個人知識管理的研究發展軌跡來看,個人知識管理的發展與最新的信息技術的發展是密不可分的,二者相互促進,共同創造更多的知識財富,推動人類知識傳播與發展。

(五)識員工的個人知識共享問題

知識共享是個人知識管理中的一個重要環節,如何將個人的知識進行有效的共享,促進組織的發展,這是一個難點問題。對于個人而言,知識是具有獨占性和專有性的,一旦共享,變成大家共有的知識,那么知識的獨占性會降低,個人會感覺自己的知識權利喪失,可能會影響個人在組織的地位。而在越來越動態化的環境中,個人面臨的競爭壓力也越來越大。這時,個人對于自己所辛苦獲取和掌握的知識,會擔心由于分享之后,轉化為組織的知識,其個人的核心競爭力和優勢將削弱。因此個人可能會選擇不將自己所掌握的核心知識進行分享,以保持自己的競爭優勢。因此很多人不愿意將自己獨有的知識進行共享。如何促進員工的知識共享,使員工能夠從自己對別人的知識共享中獲得價值,需要組織采取相應的有效措施。

四、結語

篇(6)

[關鍵詞]知識管理 知識地圖 圖書情報學 研究結構

[分類號]G350

1 引言

知識管理是目前學術界長興不衰的研究領域,輻射了管理學、計算機信息科學、圖書情報學、經濟學、社會學和哲學等學科。綜觀近年來國內外對知識管理的研究,涉及的內容包括戰略管理、人力資源管理、信息資源管理、電子商務、人工智能系統、管理實踐、智力資本、組織行為和創新績效9個領域,囊括了知識管理的理論研究、方法論和應用三大宏觀方面以及組織、人員、系統三大微觀方面。

不同的學科對同一主題的研究,在視角、方法和目的上都會有所不同,例如管理學側重知識管理中的戰略制定、人力資源管理;計算機信息科學關注智能系統和電子商務系統的內容;而圖書情報學更傾向于對知識管理中的信息資源進行分析。本文即是站在圖書情報學的角度,通過數據分析,研究近5年來在該領域中對知識管理的探索主要集中在哪些方面及發展的趨勢。

對知識管理的發展動向,國內外學者都做了大量探索,綜述文獻如鄧湘琳的國內外知識管理的研究進展,盧金榮、郭東強的知識管理熱點問題研究綜述等;研究類文獻如張勤、徐緒松采用共詞分析和可視化技術對國外知識管理研究結構的探索,趙艷枝利用關鍵詞的關聯規則,對情報學界知識管理研究現狀的分析;張勤、馬費成以共詞分析為方法,對國內知識管理研究結構進行了探討,Murray從企業的未來創新變革的角度對知識管理的發展重點進行了闡述,Meams針對南非地區信息和知識管理的理論和方法論研究進行了趨勢探索,Mohamed更多地從技術的角度分析了知識管理的發展現狀,而Andriessen則提出了一個可視化的方法,來對組織的知識管理進行繪圖,揭示隱性知識,等等。

上述研究各具特色,都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知識管理的研究動向和發展趨勢,但是由于研究所采用的數據源大多是國內文獻,或者只是針對若干種國外期刊,不能全面反映國外知識管理發展的最新進展和動態,分析方法也不夠完整,偏重于單純的定性分析。本文從圖書情報學的專業數據庫(EBSCO LISTA)中提取2006年至今的有關知識管理的文獻,采用詞頻統計和共詞分析的方法,對這些文獻的關鍵詞進行數據分析,在定量與定性相結合的基礎上,繪制出知識管理的知識地圖,并以此解讀國外圖書情報學領域中知識管理研究的側重點,總結出發展熱點和研究趨勢。

2 數據來源

本研究采用的數據來源于EBSCO數據庫中的Ljbrarv,Information Science&Technology Abstracts(LISTA)。該數據庫收錄了600多種期刊及書籍、研究報告和學報的索引,主題包括圖書館學、分類學、編寫目錄、書籍裝訂、在線信息檢索及信息管理等內容,數據庫中的文章可追溯至20世紀60年代中期。該數據庫中收錄的期刊內容全面、廣闊,具有代表性和權威性。本文選取LISTA中從2006年1月至2010年3月這段時間收錄的知識管理相關文獻,并下載了這些文獻的摘要及關鍵詞等信息。

在LISTA數據庫中,以“KW=knowledge management OR su=knowledge management”為檢索式,并限定時間為“2006年01月至2010年03月”,對數據庫進行檢索,得出檢索結果1918篇,對這些以知識管理為關鍵詞或主題詞的文獻進行關鍵詞收集整理,得出以下結果,如表1所示:

1918篇文獻中,共包含不同的關鍵詞5333個,其中除去本位詞knowledge management,以及文獻類型關鍵詞Book,Nonfiction及Record,有效關鍵詞為5329個,有效關鍵詞出現的總次數為16413次,其中前100位關鍵詞出現總次數為6699,占總數的40.82%,前30位出現的頻率為25.97%。從上表中可以看到,前30位關鍵詞的詞頻均大于60,且占據總詞頻數的25.97%。而前100位關鍵詞也只占了40.82%,因此,本文的分析就以這30個關鍵詞(見表2)為基礎。

從表2中這些關鍵詞可以看出,在圖書情報學領域,對知識管理的研究也包括很多方面,如技術、服務、資源、企業管理、高校圖書館應用、信息素養等內容。那么,這些研究方向對圖書情報學知識管理的研究各有怎樣的貢獻率?它們是否有更進一步的內在聯系呢?我們能否從這些文獻中解讀出圖書情報學知識管理的研究熱點和研究結構?帶著這些問題,本文借助社會統計軟件SPSS,對以上獲取的關鍵詞進行了相關的統計分析,以期構建出圖書情報學知識管理的發展知識地圖。

3 國外圖書情報學領域知識管理研究的可視化分析及知識地圖構建

知識地圖起源于地理領域的地圖,最早由英國情報學家布魯克斯(B C Brookes)提出,通過分析文獻的邏輯內容,找到相互關聯、相互影響、能夠引起人們創造和思考的知識點并將其聯系在一起,構成知識地圖,通過知識地圖揭示知識的有機結構。知識地圖是基于科學計量學引文分析理論和信息科學與技術發展起來的、國際上新興的可視化研究方法,目的是應用圖示的方法揭示出學科領域的發展及演進趨勢、研究課題的擴散與傳播、作者或機構間的關系等。本文即采用知識地圖法,首先對表2列出的前30位高頻關鍵詞進行兩兩的共詞檢驗,即對高頻關鍵詞兩兩出現的頻數進行統計,得出30*30的關鍵詞共詞矩陣,再將共詞矩陣轉化為相關矩陣,導入到SPSS中,通過關鍵詞的因子分析、聚類分析和多維尺度分析來繪制圖書情報學領域中知識管理的知識地圖。

3.1 因子分析

因子分析是通過盡可能少的因子來描述盡可能多的指標及指標之間的關系,其基本思想是根據相關性大小把研究對象的變量分組,使得同組內的變量之間相關性較高,而不同組的變量相關性較低。

對以上提取的30個關鍵詞進行因子分析,結果如圖l所示,有8個因子被提取,這8個因子的累計方差解釋貢獻率為74.943%,即是說,將這30個關鍵詞分為8類,就解釋了國外圖書情報領域知識管理研究的約75%的信息。而其中前5個因子的累計方差貢獻率為62.9%,根據“所提取的因子應能概括總體信息的60%以上”,本文將這30個關鍵詞分為5類。另一方面,與因子抽取相配套的因子個數碎石圖(見圖2),則直觀顯示因子分析的前5個因子類別是比較明晰的,前5個因子對整體走勢起了決定性作用,是變化最明顯的部分,這說明將知識管理研究劃分為5~8類都是合理的。

3.2 聚類分析

聚類分析是依照“物以類聚”的原理,根據事物本身的特性研究個體的分類。其原理是同一類中個體有較大的相似性,不同類的個體差異卻很大。本文采用聚類分析中最常用的系統聚類法對共詞的相關矩陣進行聚類分析,將這30個關鍵詞按組間連接法,即將平均距離最小的兩項合并為一類,最后繪制出30個關鍵詞的共詞龍骨圖(見圖3),初步反映關鍵詞之間的聚類情況,然后參考前面因子分析的因子個數,將30個關鍵詞聚合成5類。

該龍骨圖直觀顯示了30個關鍵詞之間的關聯度,其中越早被聚為一類的關鍵詞之間的關聯越緊密,而類的大小直接反映這個主題的集中程度和學者對它們的關注程度。一般來說,理論性強、研究方向指導性強以及較受重視的研究領域會形成較大的類。

3.3 多維尺度分析

在確定了聚類的個數和基本范圍后,接下來通過SPSS中的多維尺度分析,繪制出圖書情報學知識管理的多維尺度分析圖,并通過因子分析和聚類分析得出的結果,按照5因子要素,將30個關鍵詞按照圖3的聚類,最終繪制出圖書情報學知識管理的知識地圖(見圖4)。

圖4中,橫軸衡量了研究的應用性。越往右的主題與實踐應用的聯系越緊密;縱軸衡量了研究的理論性,越往下的主題理論性越強。由此我們可以看出,B類研究的實踐應用性是最強的,D類研究的實踐應用性相對較弱,A類研究的理論性最強,而C、E類研究的理論性比較低。

按照以上各種統計分析,我們可以根據30個高頻關鍵詞將圖書情報學的知識管理研究結構分為知識管理的基本技術和理論、企業組織應用、共享與創新、知識服務組織與檢索以及信息素養五大類,如表3(表內百分比為各類在五大類中所占的比重數)所示:

同時,根據同一類中關鍵詞同時出現的次數,采用內部連接的平均值算法,得出這個主題的密度,根據該類與其他類的外部連接的總和平均值算法,得出該主題的中心度,并以中心度為橫坐標,密度為縱坐標,取各個類中心度和密度的平均值為原點,繪制戰略坐標圖。其中密度反映的是字詞聚合成主題的聯系強度,也就是該主題的內部強度,它表示該類維持自己和發展自己的能力,一般來說,密度越高,說明分類中的各關鍵詞聯系越緊密,研究趨勢趨向成熟;中心度反映的是一個主題和其他主題的相互影響程度,一個主題與其他主題聯系的數目和強度越大,即類與類之間的聯系越廣泛,這個主題在整個研究工作中就越趨于中心地位。根據密度和中心度的計算方法,本文繪制出國外圖書情報學知識管理發展的戰略坐標圖(見圖5)。

從戰略坐標圖可以看出,五大類呈兩級化的分布狀態。其中A、D在第一象限,即表示知識管理的基本技術和理論以及知識服務、組織與檢索是知識管理研究的中心,發展較為成熟,是當前的研究重點;而其余三類B、C、E則不同程度地分布在第三象限,表示企業組織應用、共享與創新以及信息素養的研究相對處于非核心的狀態,其發展還不夠成熟,未具規模。

4 國外圖書情報學領域知識管理發展現狀的解讀

根據以上國外圖書情報學知識管理研究的知識地圖和相應的戰略坐標圖,結合近年來知識管理發展的現狀。以下對該領域中知識管理的研究結構和特點進行簡要解讀。

4.1 知識管理的基本技術和理論

分類A“知識管理的基本技術和理論”是五大類中最大的一類,所占比重高達45%,包含了9個知識點。這是知識管理傳統的研究方向,涉及的研究內容范圍較廣。涵蓋了資源、技術、服務、管理、專家等各方面,是對總體構架和理論基礎的研究。A類研究在圖書館情報學研究中最受重視,位于戰略坐標圖的第一象限。該類的密度和中心度最高。說明A類研究的核心度和成熟度在所有類別中都是最高的。從知識地圖中可以看出。A類研究的理論性最強,而實踐應用性中等。4.2企業組織應用

分類B“企業組織應用”在五大類中所占比例為14%,包含了6個知識點。這是管理學非常重視的研究方向,在圖書情報領域也是一個主要的研究方向。該類位于戰略坐標圖的第三象限,核心度和成熟度要低于A和D類,但高于C和E類。從知識地圖中可以看出,B類研究的理論性中等,而實踐應用性是最強的。

4.3 共享與創新

分類C“共享與創新”在總類中占8%,包含了4個知識點。這也是一個研究的重點,位于戰略發展圖的第三象限。因為該類的主題相對較窄,雖然目前的研究越來越受重視,但是受主題范圍的影響,其核心度相對較小,成熟度也不高。知識地圖顯示c類研究的理論性比較低,應用性較強。

4.4 知識服務、組織與檢索

分類D“知識服務、組織與檢索”是5大類中的第2大類,所占比重高達28%,包含了6個知識點。隨著圖書館信息資源的日益膨脹、數字化程度越來越高,傳統的信息服務逐漸難以滿足知識經濟的發展和知識創新的需求。從信息服務到知識服務,是圖書館服務發展的必然趨勢。近年來知識服務及涉及到的知識整合、組織、處理、檢索、存儲等已成為圖書館服務研究的熱點,受到越來越多的重視。類中的關鍵鬩“United State”直觀地說明了在圖書情報學領域,美國是研究知識服務、組織和檢索的翹楚。該類位于戰略坐標圖的第一象限,其核心度和成熟度僅次于A類。從知識地圖中可以看出,D類研究的理論性中等,而實踐應用性則相對較弱。

4.5 信息素養

E類“信息素養”是最后一個被聚入的類,其研究比重占五大類的5%,包含了3個知識點,位于戰略發展圖的第三象限。雖然這一類的核心度和成熟度相對其他4類而言比較低,但是近年來圖書情報學對信息素養的關注已經越來越多,而信息素養也逐漸地被視為一個單獨的研究主題出現在各種國際會議中,并且在各大高校中,也被認為是學生應具備的基本素質之一。信息素養指的是人們為了滿足各種信息需求,發現知識和利用知識的各種能力的綜合表現,包括信息意識、信息知識、信息能力、信息道德等方面,這都涉及到了知識的管理和應用。所以將知識管理相關的服務、方法融入到信息素養的規劃和實施中,是近年來發展的一個趨勢。知識地圖顯示E類研究的理論性比較低,應用性中等。

需要注意的是,除了以上五大類別,圖書情報學領域對知識管理的研究還包括許多其他內容,如數字圖書館、數據庫管理、互聯網、組織行為、組織結構、知識轉移、競爭情報、社會網絡、搜索引擎、本體等內容。這些研究也占據了一定的比例,因此,五大類只是涵蓋了圖書情報領域對知識管理研究的主要內容,而不是全部。有些新興的研究因為發表的成果還不夠多,尚不能體現在知識地圖中。有的類別下包含了很多小類,對于具體的研究方向而言,還需要做進一步的細分研究。此外,有些類目名稱雖然不同,但內容可能是一致的,這在分類和研究中也應注意。如智力資本和知識工人,本質上都是對知識人員的描述,但是它們分屬兩個不同的類別。這是因為人員在不同的環境中的角色背景是不一樣的,在企業管理中,知識人員承擔著智囊團的角色,而在知識管理的系統分析中,知識人員大多是指服務的提供者。

以上5類研究結構,與Ponzi通過文獻計量方法及Subramani等人通過作者共被引分析的研究結果大體一致。結合兩者的研究,他們將知識管理的研究結構大體分為:①從公司戰略的高度認識知識管理;②“學習”的相關研究;③組織信息處理和IT支持;④知識管理的實踐。本文的各類結構基本可以在他們的結構中找到對應點,如針對企業公司的知識管理應用、信息處理及各種信息技術、知識交流和知識共享、情景學習和信息素養等。不同的是,Subramani在文中提出的“知識哲學”在本文中沒有反映出來,這應歸結為研究方法的不同造成的差異。在國內研究中,張勤等人對知識管理研究結構采用更細致的標準,劃分出基本信息管理系統、人力管理、組織行為理論與創新績效幾大類,這些也都與本文的研究結果相互印證。

5 結論

綜合以上對國外知識管理研究結構的分析,可以看出:

·總體上看,國外知識管理的研究越來越趨向多元化發展,但實質上,無論是組織應用,還是知識的檢索與服務,各個類別下仍可概括為信息技術與組織管理應用兩大維度。

·國外知識管理的三大系統——信息科學系統、管理科學系統、社會學系統,相互交織與作用,形成了知識管理領域內容紛繁多樣的研究主題,從而構成了以“技術一管理一人”為主脈絡的龐大研究體系:國外知識管理從信息技術與組織管理二元范式并存發展至今,逐步融入“人”作為參與信息和知識流程的各種角色,其研究的理論與方法正逐步成熟,促進知識管理學科的更全面深入的發展。

·除了傳統的研究方向如基本理論技術和企業應用的研究外,知識管理在圖書館知識服務、信息素養和共享與創新中的應用更應引起我們的關注,尤其是技術創新和創新績效管理,這些都是近年來知識管理在圖書情報學領域的研究熱點和趨勢。雖然在國內知識管理的研究與國外仍有一些差距,但是隨著經濟的發展和研究力量的增強,國內的研究也對世界知識管理的科研成果起到了不小的作用。

參考文獻

[1]張勤,徐緒松,共詞分析法與可視化技術的結合:揭示國外知識管理研究結構,管理工程學報,2008(4):30-35

[2]鄧湘琳,國內外知識管理的研究進展,湘潭師范學院學報,2007。29(1):59-61

[3]盧金榮,郭東強,知識管理熱點問題研究綜述,科技管理研究,2008(1):190-192

[4]趙艷枝,情報學界對“知識管理”研究現狀分析——利用關鍵詞的關聯規則挖掘,圖書情報工作,2008,52(7):102-105

[5]張勤,馬費成,國內知識管理研究結構探討——以共詞分析為方法,情報學報,2008,27(1):93-101

[6] Murray A J. Workplace innovation: The enterprise nf the future:Tipping points on the horizon. The Journal nf Information & Knowl-edge Management Systems, 2008,38(2) : 155-162

[7] Mearns M A. Trends in the theoretical and research methodologicalapproaches applied in doctoral studies in information and knowledgemanvgemenl: An exploration of ten years of research in South Afri-ca. SAJIM: Soulh African Journal of Information Management,2008,10(4) : 7-23

[8] Mohamed M. Knowledge management teehnalogles: The "continuumi-zafion" nf knowledge management technology,. The Journal of lnforma-Lion & Knowledge Management Systems, 2008,38(2): 167-173

[9] Aodriessen D, Kliphuis E, Mckenzie J, et at. Pictures of knowl-edge management, developing a method for analysing knowledgemetaphors in visuals.

Electronic Journal of Knowledge Manage-ment, 2009,7(4) : 405-414

[10]陳強,廖開際,奚建清,知識地圖研究現狀與展望,情報雜志,2006(5):43-46

[11]姜春林,李江波,杜維濱,基于CSSCl的我國管理學研究熱點可視化分析,圖書情報工作,2008,52(12):55-58

[12]錢峰,基于SPSS知識地圖的國內數據挖掘研究現狀分析,情報科學,2008,26(6):924-928

[13]魏曉俊,基于科技文獻中詞語的科技發展監測方法研究,情報雜志。2007(3):34-39

[14]岳洪江,思峰,國外管理學博士論文研究主題的町視化分析,科學學與科學技術管理,2008(3):91-94

[15]陳維維,李藝,信息素養的內涵、層次及培養,電化教育研究,2002(11):7-9

[16]Ponzi L J. The intellectual structure and interdisciplinary bread nfknowledge management: A bibliometre study of its early stage ofdevelopment. Scientometrics, 2002,55(2):259-272

篇(7)

[關鍵詞]知識管理 企業 解析

[中圖分類號]F2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549(2010)09-0052-01

要想將知識管理成功地運作于企業,必然要先對知識管理的一些基本理論進行探討。首先必須明晰知識管理的定義,把握其深刻的內涵和本質,然后在此基礎上深入了解知識管理的內容,以知識管理的核心任務為線索構建知識管理的實施策略。同時,對知識管理特征的分析和基本職能的研究為企業進一步面對市場,如何實施有效的知識管理奠定了基礎,使知識管理的理論成果盡快轉化為實踐動力,成功運用于組織的運作之中。

一、定義

知識管理(Knowledge Management,KM)就是為企業實現顯性知識和隱性知識共享提供新的途徑,知識管理是利用集體的智慧提高企業的應變和創新能力。不間斷地累積個人與組織的知識成為組織智慧的循環,在企業組織中成為管理與應用的智慧資本,有助于企業做出正確的決策,以應市場的變遷。

二、企業的知識管理特征分析

企業的知識管理擁有了人本管理思想的精髓,又結合了企業經濟原有的特點,在此基礎上予以創新。對企業的知識管理特征分析為現代企業進行知識管理提供理論基礎。

(一)企業的知識工作者是知識管理的重點。企業知識的積累要靠每位員工的努力,要在企業內營造一種有利的環境和學習氛圍,使知識管理者具有較大的工作自由度,充分發揮創造性,使企業變成真正意義上的“學習型組織”。知識管理能否順利推行下去,關鍵看員工的能力能否實現所設定的目標。

(二)市場是企業知識管理理念的核心。企業是在市場的競爭中尋求生存之道,因此在市場這個大的知識體系中,要求企業有其支柱的知識體系來維系其生存和發展,要應對來自市場運作的各個環節來發展自身的知識體系和管理系統。企業的知識管理希望有效利用知識,并使其市場價值最大化。

(三)知識的共享是企業知識管理的目標。共享是指一個信息在一定范圍內盡量公開,企業知識的共享有助于員工接觸和使用,不僅有利于企業當前核心業務活動的改善和提高,也可以幫助企業錘煉長期發展的能力,提高企業智商,是全球企業經營管理的發展趨勢。因此,有效的知識管理要求公司的領導層把集體知識共享和創新視為贏得競爭優勢的支柱。在建立了知識共享體系的基礎上,通過知識的快速流動,依靠全體員工的創造性發揮,在對環境的不斷調適過程中進行知識創新,這就是知識管理的首要目標。

三、企業知識管理的實施

對于企業來講,正確地認識知識管理是重要的,但企業往往更關注如何將知識管理在企業中成功實施。產生于企業管理界的知識管理只有解決實際問題,為企業帶來勃勃生機才會顯示其優越性。因此,國內外許多學者將知識管理的理論研究運用于實踐層次,不斷提出知識管理的實施策略。

(一)確定企業知識管理目標。企業的知識管理就是要為企業服務,在市場大潮的推動下能使企業穩固地生存和發展,不僅僅要建立這樣的知識管理體系,更要在企業內部進行知識的交流與共享,創造良好的學習氛圍,培養員工主動獲取知識的意識和交流思想,這是創造新思維、新工作理念的基礎。有效地積累知識和經驗,積累和擴大企業的知識資源,使其充分溶入產品或服務及其生產過程和管理過程之中。

(二)建立知識管理的反饋系統。在知識管理的實施過程中難免會出現一些問題和變化,通過知識管理的反饋系統可以及時地將這些信息反饋給知識主管,便于知識主管能夠快速準確地采取相應的措施,解決出現的問題,以便使企業的知識管理成本降到最小,使知識管理能夠順利進行,從而提高企業的知識管理效用。

(三)改造組織結構,建立靈活、高效、柔性的知識型組織結構。隨著外部環境的急劇變化和不確定性因素的大量增加,企業的知識管理要具備更廣泛的組織的創造性思維、知識與信息的有效溝通以及企業對市場的快速反應能力,這樣有益于企業學習能力的提高和企業創新能力的發展。在知識經濟時代,信息導致經濟的全球化和企業競爭更加激烈,這就迫使企業必須適應知識經濟的要求建立靈活、高效、柔性的知識型組織結構。

隨著知識經濟的迅猛發展,知識管理將滲透到各方面的經濟領域。作為經濟社會的基本細胞和經濟主體,企業已被推上了新時代挑戰的前沿,必須盡快掌握知識管理的內涵和本質,轉變傳統的管理觀念和模式,從本企業的實際情況出發,在企業中建立知識管理體系,實施適應新時期要求的管理模式。實施良好知識管理的管理者能夠對全部需求作出敏捷反應,明智地應用內部資源并預測外部市場的發展方向及其變化。

[參考文獻]

[1]郭 強.丁曉琴.企業知識管理,現代企業導報,1999年,第5期.

[2]烏家培.知識管理與信息管理,中國改革報,1998年11月18,第6版.

[5]巢乃鵬.知識管理――概念、特性的分析[J].p學術界,p2000.5,(84):16-17.

[4]楊冠瓊.企業成功的金鑰匙[J].p經濟管理,1999(11):57.

主站蜘蛛池模板: 色综合色天天久久婷婷基地| 国产边摸边吃奶叫床视频| av在线一区二区三区四区| 中文字幕乱码亚洲影视| 伊人久久综合精品无码av专区| 一边啪啪一边呻吟av夜夜嗨 | 亚洲国产精品自产在线播放| 国产在线精品无码不卡手机免费| 国产极品美女高潮无套在线观看 | 亚洲乱亚洲乱妇| 久久久久人妻一区精品果冻| 尤物99国产成人精品视频| 天堂av成年av影视| 日本丰满白嫩大屁股ass| 色又黄又爽18禁免费视频| 国产无遮挡裸体美女视频 | 亚洲精品尤物av在线观看任我爽| 久久精品免费国产大片| 久久无码人妻一区二区三区午夜| 日本道专区无码中文字幕| 欧美性群另类交| 亚洲中文字幕a∨在线| 熟妇高潮喷沈阳45熟妇高潮喷| 日韩综合网站| 国产精品天天在线午夜更新| 人妻在卧室被老板疯狂进入| 国产精品国产三级国产专区50| 国产成人一区二区三区免费视频| 国产精品一区二区无线| 日韩av影院在线观看| 中国丰满熟妇xxxx性| 亚洲国内精品自在线影院牛牛| 少妇人妻系列无码专区视频| 久久―日本道色综合久久| 欧美老熟妇喷水| 9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 中文字幕在线观看精品| 免费两性的视频网站| 国产无遮挡无码很黄很污很刺激| 国产麻豆成人精品av| 秋霞国产成人精品午夜视频app|